I-See 論壇 » 超自然綜合區 » [轉] 12歲日本女童殺死同學

2007-3-30 04:22 PM Akaisha_Oki
[轉] 12歲日本女童殺死同學

日本長崎縣12歲小六女生御手洗怜美遭同學割喉殺死後,警方調查殺人動機時,檢視了受害者和疑兇的電郵及手機信息。據日本傳媒報道,兩名女生都擁有個人網頁,涉嫌行兇女童疑因不滿對方在自己網頁留言的內容而施襲。

日本傳媒稱,涉嫌犯案女童對警方說﹕「我不覺得她(死者)寫在我網站上的東西有趣,所以我叫她出(課室)。我想殺死她。」

日本NHK電視台報道,兩名女童素來喜歡互相傳遞電郵和手機短訊,但忽然交惡,據同學稱她倆最近曾在一次校內體育活動中大打出手。

六月一日,日本長崎美軍基地的佐世保市發生了一件十一歲的小學六年級女生A子用美工刀殺害了同班女生慘劇,現場慘不忍睹,屍體上半身全部染成紅色,周圍一片血海;此一事件發生已經一周多了,事件的真相才慢慢解開,背景正是現在日本社會一些大人所不注意的細微的殘酷以及壓抑累積出來的。
  
被殺的十二歲的同班同學叫御手洗怜美,她遭A子從背後遮住眼睛,用美工刀割斷喉嚨,因為人的脖子下面就是心臟,所以頸動脈遭到切斷的話,心臟一鼓動血便噴出,噴到三公尺外,大概連加害者的A子當時都嚇一跳吧!

小孩子體內的血液祇有三•五公升而已,如果失血四分之一,如七、八百c.c.的話,便會死亡,時間約十秒,也就是心臟動個兩、三次血便會四濺而沒救了,尤其是A子是在頸椎切割了十公分的傷口,所以怜美的父親趕到現場看到如此慘不忍睹的現場;怜美的父親恭二是每日新聞佐世保支局的支局長(特派員),他在事件剛發生後還馬上開了記者會說「映在自己眼裡的一切都像是假的,無法言喻。」  

恭二因為在三年前妻子才剛過世,自己一個人帶著二兒一女,怜美對他而言「像是空氣般的存在,怜美不在眼前的事是不可能的」,恭二在剛發生幾小時後還開了記者會,其後便完全無法克制,連自己兩、三分鐘前想的事都想不起來,頭腦想要理解、接受,但是身體深處完全無法接受女兒已經不在的事實,尤其是自己是在報導的立場,他已經完全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樣的新聞或是今後相關的社會新聞,每日新聞擔心他的處境,所以還派了一個人特別照顧他;但是為何會出現如此慘痛場面呢?

「參考」電視劇殺人方式 01c7

A子是叫怜美坐在椅子上,而從背後殺害怜美,A子在供述自己殺害狀況時表示自己是「跟伊拉克人殺害美國人一樣」,所以這是媒體的渲染作用,此外她也供述自己所以會學拿美工刀殺人,是因為在日本各種「殺人事件」推理劇上看到,所以想如法炮製,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用美工刀殺人的鏡頭,結果也成為A子直接殺人方式的「參考」。  

日本富士電視在六月四日原本預定播出的名取裕子主演的「結婚相談員系列」的推理劇,正巧其中有用美工刀殺人的鏡頭,所以自肅不播出,各色殺人鏡頭在日本電視已經習以為常,大人看慣了不以為意,但是對小孩子的震撼力如此大,是這個爭取收視率,而好看殘忍鏡頭的大人始料未及的。  

其次A子在自我介紹的文章中介紹自己最喜愛的書是「Voice」以及「Battle royale(生存遊戲),前者是有關手機詛咒的恐怖小說,是在南韓叫座的電影改寫的小說,擁有「6644」號碼的手機會出現悲鳴,聽到這樣聲音的人相繼死亡;後者則是在無人島上初中(國中)學生互相殘殺的故事,兩者都是與死相鄰的故事。

「生存遊戲」(簡稱BR)是高見廣春原著,而由已故大導演深作欣二將之拍成電影,故事是在瀨戶內海上一個小島,有一班四十二名的初三學生互相殘殺到最後一人,原因是日本政府對於教育失去信心,覺得無法控制青少年的暴力、犯罪,所以推動了BR法──每年抽出一個中學班級參加軍方舉辦的生存遊戲,每人分配一種武器,相互殺戮直至最後一人勝出,該片因為過度激烈的描寫而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曾經引起爭議;但是深作欣二不顧反對,又開拍了「BR2」,不過在開拍不久逝世,所以由他的兒子繼續執導,幸好此次不叫好也不叫座。  

真實和小說混淆不分 l

A子在今年四月升上六年級時曾經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模仿「生存遊戲」的小說,標題便是「生存遊戲──囁語」,班級與怜美、A子班級的構成一樣,都是男生十八人、女生二十人,互相廝殺的結果,祇剩少女一個人。  

A子其實是在殺害怜美之前的十天便已經購入美工刀,雖然她的目標是早已經鎖定怜美,但是在此之前,她也已經拿出美工刀恐嚇要殺害同班的一個男生了。[黄色]

2007-3-30 04:29 PM 人1個囉
咁變態= =......

2007-3-30 04:37 PM ~KoeY~...寧
有d  o咀....但都覺得驚....

2007-5-2 07:48 PM ﹋想望的天空☆
唉~现在社会的犯罪年龄一直下降噜....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